近日,为期10天的’98北京音像展销会拉上了帷幕,然而同样是在劳动人民文化宫,与结束不久的北京特价书市上的热闹火爆到每天几万人的场面相比,’98北京音像展销会却冷淡萧条得多,除双休日以外每天光顾展销会的不过千人。
这次音像制品展销会参展单位有200多家,然而这样一个大规模的音像制品展销会,光顾者却寥寥无几。5月29日记者在展销会上发现这里展销的品种虽然达上万个,但50%以上的音像制品是积压品,有的是五六年,甚至七八年前的产品,商家为了处理掉,便打出“低价牌”进行甩卖,盒带1元1盒,CD10元3张,VCD卡拉OK5元1盒,然而如此的低价位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青睐。
在展销会上,记者发现看的人多,买的人少。问了几个消费者,他们都苦笑着说,在这里买音像制品,感觉就像逛自由市场,心里特不舒服。而这里价位偏低,又多是陈年老货,虽然也有新品上市,如成龙的大片《我是谁》和《泰坦尼克号》主题曲,以及崔健的《无能的力量》等,但真正爱好流行音乐的人都早早买了,这里卖得并不火。据四星音像的甘小姐介绍,自开展以来他们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,倒是卡通片如《动物奇观》、《小小地球》和《玩具兵团》等很抢手。展销会上,一些商家的音像制品甚至3至5折,但摊前依然冷落。有的商家每天的销售额不过一二百元,整个展期下来连摊位费都不够。
同样是音像博览会,而每两年一届的北京国际音乐音像博览会,在北展或国际展览中心举办,每天的门票高达一二万张。是消费者的总体消费水平下降了,还是消费者的心态在作怪?
’98北京音像展销会的主办单位王健认为,音像制品不像图书那样消费者面广,音像制品的消费群是一个特定的年龄段,目前只注重了音像制品的娱乐性而忽略了它的教学性、教育性和资料性。音像不像图书老少皆宜,因此没有特定的娱乐需求的人是不会来的。这次展销会的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集中选购音像制品的机会,当然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举办开放式的音像展销会,加上一多半展品是库存积压品,效果并不好。
本报记者张景华摄影张宏江